中国诗歌研究史套装9册epub完整文字版
编辑点评:
回顾学术史,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术的新发展。《中国诗歌研究史(宋代卷)》全面梳理考察20世纪宋代诗歌研究的成果,对当下的宋诗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诗歌研究史”丛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左东岭主编,由李炳海、赵敏俐、钱志熙、吴相洲、王培友、查洪德、左东岭、王小舒、梁庭望等学者共同撰写的学术史著作,共9卷,系统地反思了20世纪各个时期中国先秦诗歌研究、汉代诗歌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隋唐五代诗歌研究、宋代诗歌研究、金元诗歌研究、明代诗歌研究、清代诗歌研究、少数民族诗歌研究的理论方法、学术贡献和经验教训。丛书不仅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中国诗歌研究的优劣得失,而且指出了未来中国诗歌研究的新的增长点,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的学术史著作。“中国诗歌研究史”丛书是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成果,与已出版的“中国诗歌通史”丛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中国诗歌研究资料汇编”丛书(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相辅相成。
作者简介
吴相洲 (1962- ),辽宁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隋唐五代文学和乐府诗研究。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过《中唐诗文新变》《唐代歌诗与诗歌》《<乐府诗集>分类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
中国诗歌研究史pdf预览
目录节选
20世纪唐代诗歌研究综论
第一章20世纪上半叶唐代诗歌研究
第一节文献整理工作开始起步
第二节诗人生平事迹考证初显实绩
第三节重要诗人评价及诗史描述
第四节词学研究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第五节方法上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唐代诗歌研究
第一节文献整理工作全面展开
第二节诗人生平事迹考证有了新进展
第三节词学研究呈现冷热不均的局面
第四节单一评价体系的形成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汉乐府歌诗研究
“乐府”与“歌诗”,分别是汉代诗歌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所谓“乐府”,本是自秦朝创立的一个国家礼乐机构,汉承秦制,这一机构在汉初就已经存在,到汉武帝时代得到了新的扩充与发展。因为其影响巨大,所以后人把汉代那些可以歌唱的诗歌统称之为“乐府”。从这一角度讲,所谓“汉乐府诗”,乃是后人对汉代那些所有入乐歌唱的诗歌的总称。而对于汉代人来讲,他们则把这些可以歌唱的诗统称之为“歌诗”。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将汉代的诗歌作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不歌而诵”的“赋”,另一类则是可以歌唱的“歌诗”。在这两类作品当中,由于“不歌而诵”的赋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以至于后人多把它排除于狭义的“汉诗”之外,所以,汉代的“歌诗”,亦即乐府在汉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益发显得重要,也成为后人关注汉代诗歌的重点所在。事实上从班固的《汉书》开始,就有《礼乐志》专述汉代乐府产生的经过。以后《晋书》、《宋书》亦有记述,其中以《宋书・乐志》最值得重视,中间有一卷专记汉魏晋以来的相和歌辞,还有一卷中记录了汉代的杂舞曲辞和《鼓吹铙歌十八曲》,这为后人详细了解汉代乐府诗的发展提供了较早较为可靠的资料。唐代以后,关于汉代乐府的发展演变情况,以杜佑的《通典・乐典》、郑樵的《通志・乐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乐考》记载较详,是我们研究汉乐府及其沿革的重要文献。关于汉乐府诗方面的最重要著作,当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此书除搜罗的作品完备之外,另一特点是对其中的每一类、甚至一些重要篇章都有解题。这部兼有研究性质的乐府诗总集,为后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汉以来的乐府诗研究著作里,六朝时陈人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则是唐以前关于汉乐府诗歌及其演唱、器乐等情况的最为详备的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1]。其后,则有唐人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刘的《乐府解题》(《旧唐书・刘传》说刘著有《乐府古题解》一卷),也保留了许多重要材料[2]。除此之外,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音乐》一门里有十八个条目专讲乐府歌曲的本事及缘起,也是后世颇为重视的文献材料[3]。明清以来的研究著作,主要有朱乾的《乐府正义》、庄述祖的《汉短箫铙歌曲句解》、陈本礼的《汉乐府三歌笺注》、谭仪的《汉铙歌十八曲集解》(江氏湖南使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灵鹣阁丛书本)、王先谦的《汉铙歌释文笺正》(�L沙王氏虚受堂,1872)等著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