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马弟子要不要出马?
对于一个出道“第”子来讲,“先”缘路上,大体上会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磨道、出道、行道。但无论处在哪个阶段,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这在笔者与第子、与缘主交谈过程中也深有体会。
具体都有哪些方面的误区呢?笔者试着提出几点:
第一种误区:“先”家全不全,我到没到时候“立堂营”?笔者在给缘主查看事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他们问这个问题。先家全不全,自己到没到时候?如果放在马堂第子身上,这确实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若放在道堂第子身上,就不能称其为首要问题了。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道堂先家缘分,不是“半路出家”,而是从第子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堂营里的“领导层”也是在那一刻,就已接到上方的“通知”;之后,所有主力先家就开始有条不紊的做出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组建堂营、上通下达、办理堂营各种手续等;并且堂营内部的“领导人选”也会按部就班的予以确认并报给上方(这也是道堂几乎不会出现马堂那种经常争教主碑王的原因所在)。
总之,先家办事、做事的计划性、条理性、缜密性远在我们之上。等到道堂第子经历了各种磨难、知道自己带这种特殊缘分的时候(多数已经是20-40岁之间的年龄了),先家早已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何谓“东风”呢? 其实就是第子本人。
“欠”的又指哪些方面呢?主要是第子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心性修为、包括外力干扰等方面是否已达到“先”家的要求?所以,做为第子,不需要过多考虑“先”家全不全的问题(外求),更多的则是应该剖析自己做好准备了没有(内求):自己内心是否真心诚意接受了“先”家?自己“立堂营”的初衷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存在过多的功利目的或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对自身缘分是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自己是适合出马还是出道,对两者本质的区别是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双肩是否有足够的担当?身边的亲人家人是否接纳同意?......等等。换句话说,身后“先”家会在认知、心性等各个角度对第子做全方位的考察和考验。
哪里是第子的缺点和不足,“先”家就会有意识的在这些方面对弟子进行磨炼。这种对出道第子认知、心性等方面的考验,才是决定第子能否顺利出道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且不要说苦于找不到领路人,即便是真正的领堂师在你面前,也是阴差阳错的擦肩而过。先家要选的第子,一定是有明确方向、正确认知、清晰思维、正心正念的人,也必定是有原则、有担当、有能力的人。
第二种误区:认为自己经历的种种磨难都是“先”家造成的。相信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我们经常会听到所谓的“三关”(身体、财、情)。但无论是哪种“关,绝对不是先家一手造成的。
佛家讲“三-世Y果”,“欲知前S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S果,今生作者是”。我们现在身心、环境所感受的一切经历都是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与恶(业),并非是“申”灵等他力强加于自己身心之上的;往远处说可能是几S以前,往近处说可能是几年、几天以前。所以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Y果业--报”是一种天地、宇宙间存在的固有的法则,但不是佛家的“发明”,而是佛家将Y果、业--报讲的最详细最具体、最具有逻辑性。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了这个自然定律,而不是牛顿“发明”了这个定律。不管牛顿或其他科学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定律,它都是无可争议、不容抹杀的客观存在。“Y果业--报”法则同样如此。
道家包括道教是否也认同这些法则呢? 《太上感应篇》开篇就提到“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易传》中也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实也是在讲这个法则。种善因得善果,自身是如此、家庭也是如此。祖上阴功积德,也是在给子孙后代积累福报资粮;
反之,就是在给后代子孙埋下祸患。《易传》中的这句话,在我们给缘主包括给弟子处理事情的时候是深有体会的:因为长辈、祖先所做的善与恶、(尤其孽债多、S业重的),真的会对后代子孙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包括对出马出道第子,缘分进展顺利与否等方面的干扰也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常讲的仇“先”等。
事实上,属于身后正缘的先家在不违反这些法则的前提下,还会在无形中引导、帮助我们去化解一些对我们不利的人与事。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如果我们不用心去感悟、领悟,反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先家身上,那就只能说明我们真的不辨是非了,或者说还有些固执己见、缺少智慧、没有开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