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演化电子书全文完整版
编辑点评:多维度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塑造现代世界格局。
文明的冲突与演化包括:两个世界的战争,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海洋与文明,亚洲史概说,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内容简介
《两个世界的战争》
自“9・11”事件以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从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角度切入剖析恐怖主义的根源的着作,本书综合了所有这些视角,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一切都要从2500年前西方与东方的现实与思想分野开始梳理。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选取公元1400年作为历史的参照点,详细阐明了那个时段的欧洲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的面貌;结合丰富的史料,对于15至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殖民帝国时代,以及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发生以后至今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性扩张及其主宰关系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证,并叙述了世界上不同人群在遭遇这一系列巨变时所经历的不同变化。
《白银资本》
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着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做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
《海洋与文明》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亚洲史概说》
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分布着东亚的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等,各种异质文明通过交通纽带而建立联系,相互竞争并相互弥补,从而展开了亚洲史发展演进的宏大画卷,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全人类的真正历史。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本书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国陆续崩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的产生过程。
编辑推荐
《两个世界的战争》
详细解析西方和东方各自的政治、宗教、思想发展历程以及相互冲突
在文明冲突的理论背景下深刻揭示当今西方施行的中东政策为何无效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文化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后殖民和全球化论述诸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白银资本》
着名经济学家贡德・弗兰克代表作全新修订版
本书荣获1999年世界历史协会图书奖头奖
《海洋与文明》
2017年豆瓣年度历史图书TOP1
一部海洋视角的世界史,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本书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4年度“杰出学术着作奖”
《亚洲史概说》
日本汉学泰斗宫崎市定经典力作
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的重量级新作
在全球史的视野下,描绘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
《两个世界的战争》
安东尼・帕戈登(Anthony Pagden),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欧洲大学学院任教,现在担任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政治科学和历史学杰出教授。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埃里克・R.沃尔夫(1923―1999年),曾先后任教于伊利诺伊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着名学府。埃里克・R.沃尔夫是当代着名的人类学家,知名作品有《农民社会》、《二十世纪的农民战争》等。本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译者贾士蘅,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考古人类学硕士。
《白银资本》
贡德・弗兰克,当代西方着名学者。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为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全球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海洋与文明》
肯・佩恩(Lincoln Paine),美国着名海洋史学者,供职于着名的缅因州海事博物馆,已出版专着5部(其中3部曾获奖),发表论文、书评等百余篇,
《亚洲史概说》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曾荣获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法国儒莲奖,并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梅天穆,美国北乔治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古帝国史及军事史。着有《蒙古战争艺术》《蒙古的文化与习俗》等。
pdf预览图
两个世界的战争目录节选
彩插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永恒的敌意
第二章 亚历山大的影响
第三章 公民的世界
第四章 得胜的教会
第五章 伊斯兰教到来
第六章 战争之境
第七章 世界当下的恐怖
第八章 科学的跃升
第九章 启蒙时代的东方学
第十章 西方的穆罕默德
第十一章 帝国东进
第十二章 结语: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精彩原文试读
第 2 章 1400 年的世界
1271 年,威尼斯商人尼科洛・波罗(Niccolo Polo)、马费奥・波罗(Maffeo Polo),偕尼科洛之子马可(Marco),由地中海东岸出发,行经伊朗到达波斯湾边上的霍尔木兹(Hormuz),又由霍尔木兹往东北行抵达喀什噶尔(Kashgar),再由旧日的丝路到达北京。三人在中国和南亚长期旅行,而后乘船回欧洲,于 1295 年返回威尼斯。大约 40 年以后,摩洛哥学者型官员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h)启程赴麦加朝圣,行经伊朗、安纳托利亚(Anatolia)和克里米亚半岛(Crimea)到达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由此,他前往中亚和印度,在德里(Delhi)和马尔代夫群岛(Maldive Islands)的政府任职多年。在去过中国南部和苏门答腊以后,他于 1349 年返回故乡摩洛哥。3 年以后,他又伴随许多摩洛哥商人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到达西苏丹(Western Sudan)的马里王国(Kingdom of Mali),而后回到菲斯(Fez)口述游记,由一名书记员笔录。1405―1433 年,中国宦官郑和 7 次下南洋,远达红海和东非海岸。1492 年,一名受雇于阿拉贡女王(Queen of Aragon)的热那亚船长初次瞥见新世界。当看见巴哈马群岛(Bahamas)时,他以为到达了日本。
这类航海事件不是孤立的冒险事业,它们显示出当时存在的若干力量。这些力量正在把各个大陆拉近,并且不久就使世界成为一个人类活动的统一大舞台。为了要了解世界后来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必须了解它原来的样子。因此,我将追随一个被想象出来的 1400 年的航海家的脚步,描写他当时可能看到的世界。
这是“全球人类学”的一项工作。我将超越对特定的部落、文化区域和文明的描写,而将记述延伸到横跨至今仍然分离的两个半球(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旧世界”,以及南北美洲的“新世界”)的网络,也就是人类相互作用的网络。这些网络在时空中逐渐成长和扩散。有许多人口群,以往由西方人的观点所写的历史往往予以忽略或做讽刺性描述。我们若要说明上述网络,观察其成长与扩展,便必须追踪这些人口群的历史轨迹。有人认为他们是没有自己历史的人种,就好像人类学家研究的“当代原始人”。
在欧洲扩张以前,这些人口群之所以会广泛联结是显而易见的物质交流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可能引起争论的霸权政治与军事体系。两个半球分别出现了许多帝国,它们各自搜刮了不同地区的过剩物质。其次是远距离贸易的成长,将供给区域与需求区域联结起来,它也使联结商业通路两边的诸民族有了特殊的作用。帝国的兴建与贸易,又创造了广泛的交通线网。这些线网使不同的人口群借由支配性的宗教或政治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这些过程共同形成了一个世界,不久以后欧洲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将对它进行重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