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免费阅读pdf
编辑点评:能够吸引对李朝并不是很熟悉的读者继续读下去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是由吴政纬著作,他的文笔是真的挺不错的,历史写作应该兼顾学术与普及,可惜现在太多的历史著作,要么晦涩难读,要么浮夸无度。精品下载站免费提供从汉城到燕京电子版在线阅读。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pdf图片预览
图书亮点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蒋竹山(“中央大学”历史所副教授兼所长)
河森堡(科普作家、国博讲解员)、涂丰恩(新锐历史学人)――联袂推荐
一位18世纪的朝鲜人,他脑海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他怎么认识和定义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理解朝鲜,阅读中国,人气青年历史学者诉说张张地图上的未知
文化认同,时代冲击,出入珍贵史料,打造独一无二的东亚故事
25幅珍贵插图,精美彩色印刷
内容简介
1592年,一场波及中日韩三国的大战,就在朝鲜半岛开打!丰臣秀吉挥兵朝鲜,朝鲜国王连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国求救,当时的大明王朝,救,还是不救?!
16世纪的东亚,朝鲜身为明朝藩属,每年派遣朝天使(后称“燕行使”)出使中国。这场惊动天下的“壬辰之战”揭开了本书的序幕,带出这群罕为人知的“朝鲜使者”的故事。
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高山与深河,传递最新的情报和中国观察。中国确曾居于朝鲜人世界观的中心,明亡清盛却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以“小中华”自居的他们,一边咀嚼着明朝灭亡的悲伤,一边在思索该何去何从…
作者介绍
吴政纬,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朝关系史。著有《眷眷明朝:朝鲜士人的中国论述与文化心态(1600―1800)》(2015),期刊论文《“朝鲜”如何进入明清史家的视界》《论朝鲜清心丸的流行与清代辽东社会》等。
目录大全
推荐序 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从汉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鲜历史故事/陈韦聿
导 言
第一章 从义州到北京:络绎于途的求救信
被遗忘的功臣
求救请兵的艺术
1592,北京
壬辰之后,使者络绎不绝
站在请兵陈奏使的背后
第二章 在战争结束后开始:鲁认与姜沆的故事
丁酉再乱
忍耐与等待
天借顺风,便到中华
奇 策
在南原的另一个人:姜沆
好事空凭千里梦
巾车返乡
战争少了点什么?
那一年,我们站在一起
第三章 皇明中华的尾声:最后的“朝天使”们
朝天・ 朝天官
国防线上
学术话题
最后朝天
线性描述的末世预言
第四章 清朝灭亡的隐喻:一棵等待盛开的枯木
从“朝天”到“燕行”
大明衣冠
在没有中国的地方寻找中国
孝宗北伐
寻根:万历皇帝与思明
从荒凉到繁华
第五章 燕行即世界:18 世纪的“中国袭来”
被遗忘的“使者”
富贵险中求
中国制造
第一壮观
消失的清单
禁纹,禁奢,禁中国货物
北学中国
第六章 朝鲜人的“中国史难题”:中华?朝鲜?
一副眼镜
愿见天下奇士
天涯知己
因友情而起的论战
思明时代
历史知识
朝鲜的历史教育:童蒙读物
朝鲜转向内在
眷眷明朝
结 语
同场加映:那些年,东亚其实很热闹……
使者彻夜未眠:申维瀚在日本的文学苦恼
没有共识的共识:藏在外交辞令里的战争
后 记
主要登场人物
征引书目
从汉城到燕京读后感
这本书以小人物来写大时代,内容很有趣。作者从书信、回忆录、史书等材料中挖掘朝鲜人出使明清的故事,其中有鲁让被日本人俘虏又借助大明逃回朝鲜,也有朝鲜文人洪大容与清人严诚坦诚真挚的友谊。壬辰战争让朝鲜对万历皇帝和明朝心怀感恩,即便明朝灭亡百年了,朝鲜社会仍停在思明的氛围之中。想起以前看过一则新闻,韩国某地某户人家至今使用着崇祯的年号,读完这本书便多了一些理解。思明也不容易,朝鲜顶着大清的政治压力,坚持奉大明为正统,同样是出使,去明朝叫朝天,去清朝叫燕行,实在令人叹服。书中有不少细节值得玩味,比如清初汉人看到朝鲜使者身着跟大明类似的朝鲜官服。
虽然我跟吴政纬熟,但还得说实话:这书豆瓣打分偏高。最大的问题是基本没参考韩文学界的研究,存在重复劳动现象。涉及到外国史,不参考任何当事国研究绝对是大忌。当然作为大众科普书还是不错的,想了解明清中韩关系史的同学可以一读。
用非常感性的文字写历史还挺少见的。视角放在非常普通人身上,通过小人物看历史社会大变迁。书的一开始其实就可以看作是《王国》前传。南汉山城那段历史书里只写了一句。但是那部电影真的拍的非常好(又跑题了)。这书非常适合这段历史零基础的读者,一点也不枯燥。
明清两朝,到中国来旅行的朝鲜文化人,特别是使团成员,写下了很多在华时的见闻,这些文字记录被统称为《燕行录》。当时人写当时事,鲜活生动,涉及面广,随着历史学界近年来对中国周边的关注与对亚洲联系的重视,燕行文献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比如邱瑞中、孙卫国、徐东日等中国学者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还有一些年轻的博士生对这项研究也极感兴趣,这一领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吴政纬就是其中一员。吴政纬研究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朝关系史,他自述,他在研究过程里感觉到朝鲜知识人有太多太多吸引“明遗民研究者”的地方,遂有了写作《从汉城到燕京》此书的念头。《从汉城到燕京》的副标题是“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这个副标题包涵了三层意思:
第一,这本书是朝鲜使者的视角。一般读者通常接触的是中国视角或者日本视角的亚洲史,还有一些汉学家的研究视角,就朝韩历史书籍相对贫乏的状况而言,朝鲜视角的作品是新异的,何况还有朝鲜官方立场的使者的观察,作品的主旨就是极有意义的。
第二,作品的空间指向,即东亚世界。研究东亚史的知名学者孙歌曾指出,何谓“东亚”,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地理概念,但人们会无意识地将它定位于中国、日本和朝韩。比较通行的东亚视角,是传统儒家的视角。这种视角以高度抽象的方式把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通过儒学的框架统一为一个整体,并且力求论证儒学中最基本的抽象价值观念。第二种关于东亚的视角主要受到日本的影响,即“现代化”视角,把东亚视为一个赶超和对抗西方以求实现现代化的区域。第三种视角,即关于战争的创伤记忆视角,就是战争记忆。
《从汉城到燕京》这部作品很难简单归入哪一种视角,而它同时又杂糅了以上三种视角。
第三,作品的时间指向。1592年,那一年是壬辰年,日本挥师进攻朝鲜,朝鲜历史称之为“壬辰倭乱”。中国历史亦有记载,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以天皇的年号命名为“文禄―庆长之役”。三种叫法,三种立场。对于后两者,这场战争都只不过是统治者在位期间的军事行动,尽管丰臣秀吉的落败也影响到了日本国内的局势,但从严重程度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而言,这是朝鲜半岛存亡旦夕命悬一线的时刻,所以明军的驰援与解救,让朝鲜君臣铭记于心,感恩戴德。1780年,是乾隆四十五年,也是乾隆的七十大寿。朝鲜筹组使团进京庆贺。这次燕行的后果之一,是以朴趾源、洪大容等人为首的“北学派”主张改变“思明”风潮,清朝的文化和商贸,卷起一场旋风,混乱而有序地掀动了朝鲜。
根据历史学家葛兆光在《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的整理,近年来朝鲜燕行文献资料是很兴盛的,包括两种数量庞大的《韩国历代文集丛刊》和“朝鲜燕行使行文献”(包括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所编的《燕行录选集》、燕行录选集补遗),和林基中所编《燕行录全集》正编一百册与续编五十册)在韩国的出版,加上中国方面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延边大学、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的学者的研究整理,特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整理出版燕行录,以及朝鲜汉文史料中的中国资料等,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现在都很容易获取,这种学术风潮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
《从汉城到燕京》一书的材料来源,也不外乎以上这些,吴政纬擅长的是,从大量纷繁的记载里,提取重要时期的关键人物,围绕他们展开讲述。燕行录除了史学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从文学体裁角度,可以归入为旅行文学。这些使者怀揣着美好向往,从汉城到北京,不辞辛苦,有时甚至遭遇海难,一路走一路看,写下这一路他们对天朝的政治、社会、风俗、人情的观察,这些书写处处流露着域外之人的好奇之心,常常能够冒出一些本地人习以为常的疏忽了的细节,今天读来也是颇为有趣的。现在重读这些文本的目的,更多在于考察当时朝鲜知识分子在应对敞显在面前的,在他们看来代表了先进文明、学习对象的国度时,他们所做出的反应,由言语、著述而及于感情、情绪、心态、思想的表达方式,从他们对于政治生态、官员品性、学术风气到衣冠穿着、市井民生、街坊游戏的品藻评议,都可显现明清中国社会之侧面反应和异域之眼的特殊感受。经由吴政纬精彩的叙述文笔,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正如吴政纬所指出的,燕行录其实是学界的习惯称呼。这种称呼流行于清代,对于景仰明朝的朝鲜人而言,朝见天朝上国的见闻,原先是称为《朝天录》的。“朝天”这个用词,不仅表明了政治上的臣服、经济上的朝贡,还有文化上的向心。李成桂取代高丽王朝之后,奉行“事大”国策,国祚延续五百年的李朝与明、清两朝维持着长期稳定的宗藩关系,儒家思想亦是朝鲜伦理秩序的基石。“尊明”的思想渗透进入朝鲜文人日常生活,汉族的大明衣冠成为习惯的象征,乃至中国明清易代之后很久仍未有改变。比起改弦易张的汉族官员,朝鲜使者更具大明遗民气质,从“朝天”到“燕行”,传递朝鲜文人对明清的不同接受心理。朝鲜士人对清王朝是有一些偏见的,认为清人是蛮夷,自诩朝鲜才是汉家儒学正宗,这种特别的政治认同和浓厚的文化乡愁,隔着雾里看花与真实接触之后的心理落差,在今天仍是理解中国与朝韩的思想线索。
使团来京,除了政治、外交目的和军事情势的暗中考量,还有商贸目的,考察商贸环境。燕行录的记录人员是复杂的,内容也庞杂。一个使团的组成,除了使节,还有马头、译官和混入其中的商贾等人。吴政纬提及一位朱姓人家重金贿赂随行使团,前往大明购买中国商品回乡贩售的故事,亦可得窥燕行的巨大商机和赴京使行的多层意义。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是流行最广、引用广泛的燕行文献。朴趾源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笔优美细腻,对于礼仪接待、人文风景等有出色描写,并且兼具两番眼光,轮番审视中朝两国,观照自身,因此该书既有文学价值,也有思想史的意义。《热河日记》开篇仍用崇桢纪年,申明了朝鲜读书人对于明朝制度的遵守,但在1780年的这次随行中,朴趾源不像他的族人们那么抗拒满清,他在《热河日记》里推崇满清为中华正统,颠覆了朝鲜文人的汉学正宗血脉的观念,这实际上也是朝鲜有见识的文人在18世纪面对现代化、面对更先进的文明所抱持的实用态度。
《从汉城到燕京》提供了理解东亚的一种方式。这部作品并不是艰深的论文,而是吴政纬“学院身份”之外的创作,有点类似史景迁的风格,既讲故事,又说历史,文笔通俗,不油滑,不戏说,学术闲读两相宜。在格局、气象和理论分析上稍显不足,以作者的身份、眼光和史料整理能力,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