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政治错误,可用逃避罪责三步法
在小圈子内,如熟人社交圈很容易建立信任,一般情况下也比较有利于防止欺诈发生,当然也存在反向利用的情况,只不过代价是从此无法在圈子内混了,很多人想当然这是因为道德因素使然,其实主要根源在于当事人是否还有想在熟人社交圈继续维持稳定交易的需求,所谓道德其实只是起到些许作用,根本没有多大约束力。
而在陌生人社交圈,如大城市间的人员快速频繁的交易流动,是很难建立信任基础,必须有值得依托的平台,最有力的当属政府或政府允许的平台,其背后是法律制度保障,再深入则是暴力(武力)作为依托,这些功能的实现要看组织的控制力,否则信任同样遭受质疑。
在职场,往往存在跳槽或跟换门庭的情况,在所谓道义与前途之间,该如何抉择?该如何操作使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请看以下案例分析:
【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俛而饮血。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恺君子,求福不回。’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文中案例展示为崔杼弑杀庄公,拥立景公上位的情形,为组织内政变,党同伐异的政治斗争,作为齐国卿大夫的晏婴,面对原老板被杀,新政治势力的逼迫,为什么其他原机构人员基本都完成了改头换面?晏子却执意抗命不从呢?是晏子真不怕死?想以此殉主?
从晏子的行为来看,显然不是,如果是的话,晏子可以选择自杀或者通过暴力反抗效死明志,所以晏子很惜命,很想在官场有一番作为,发挥其自身才华,实现理想抱负,这就是晏子的私心,想要达到此目的,不仅需要保命,更需要新老板的信任与赏识,所以我们分析晏子的利害博弈术:
1、饮血酒却说坏话
在齐国这个组织内,换老板并不是晏子能够掌控的事,当然晏子也并不是反对跟新老板混,所以催杼令其歃血为盟,晏子确实也饮了血酒,晏子反对的是非法篡权者,晏子明言反对崔杼等人的行径,但晏子同时也拥立王室,也就是说换老板可以,却不会跟着崔杼混,只会跟齐国血脉继承人混,所以晏子痛陈崔杼等人的问题,即给其他臣民点明了方向,也提醒了新老板要注意这个弊端,本质是向新任老板景公表忠心,不反对景公做新老板,但极度反对崔杼等人作为臣子却弑杀君主的忤逆行径,这种作风不可助长。
2、死亡威胁讲道义
做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尤其是官场上的政治斗争,面对各种可能的倾轧,风险巨大,但要在官场有所作为,就必然要敢于下注。晏子的言行定会遭受崔杼等人的惩处可能,这一点晏子必有所估计,所以当崔杼用剑刺威胁晏子时,晏子以用武力逼迫算不得什么本事,来扰乱崔杼的思维,即便如此继续威胁,晏子也表示不会惧怕,这是在给崔杼作利害分析,杀了晏子,对崔杼来说即有辱其英勇的身份,还会招致道义上的骂名,同时也失去了让晏子替他工作卖命的机会,怎么算这笔买卖都是亏本的。崔杼会因此而改变意图,但他为什么还坚持要杀晏子这个动作呢?关键是崔杼要杀晏子,不能由晏子自话自说杀还是不杀,所以必须有台阶给他,否则面子心理关过不去,所以当底下臣子劝说崔杼弑杀君主是因为君主无道,崔杼乃是行道义,而晏子正是这样的道义之人,所以得留下晏子时,崔杼便顺势而为,作为道义的榜样树立,有利于新政权的稳固,稳定民心。
3、心里急但步子慢
崔杼作为下属,弑杀国君庄公,自命宰相,即体现了其野心,也体现了其无忠心可言,这就是晏子说的没有大仁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原则,犯了错误,而只表现对晏子饶过一命的小仁义上,其政治前途是危险的,其人也是容易变卦的,需尽快远离,晏子心里急于保命,但行为却要沉稳,如果前后表现不一致,会被崔杼认为是在欺诈,反而会送命,并且彼时的官场均由崔杼掌控,生死由崔杼说了算,如果崔杼真要他死,是根本逃不掉的,所以坚持用沉稳来塑造其道义和不惧死亡的形象,以此打消崔杼杀他的意图,毕竟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政治斗争是及其残酷的社会竞争,常以政治前途或生命为代价,所以忠义的道德诉求才会如此重要,在谋朝篡位或改朝换代的政治斗争中,无论是篡位主使者本人或者其拥立的新君都希望跟随的下属是忠心的,一方面希望在篡位过程中获得大多数臣民的拥护(不管是否为真心或实意),因为需要制造整体的官场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也希望少数臣民的忠诚可以加以利用,目的就在于标榜忠诚的重要性,毕竟完成篡位后,新的政治格局下,国君或篡位者都不希望其他人来效仿,所以需要尽快洗白,将负面影响清除干净。
【译文】 崔杼弑杀了庄公后扶立景公,崔杼和庆封分别任宰相一职。他们劫持众位将军、大夫和有名望的士人及庶人到了太庙的一个大坑上,下令说:“不允许有不盟誓的人。”筑起三仞高的大坛,下面挖了坑,用甲士千列包围了内外,盟誓者都解下了佩剑进到里面,只有晏子不肯那样做。崔杼允许他(佩剑进入)。有胆敢不盟誓的人,就用戟钩着他的脖子,用剑指着他的心口,命令他自己发誓说:“不跟随崔、庆而跟随公室的话,会遭受报应。”声音不响亮,手指不沾到歃血的人被杀死,杀死的人有七人。按次轮到晏子,晏子捧起装歃血的杯子,仰天叹道:“啊,崔杼干了不仁道的事,弑杀了他的国君,不跟随公室而跟从崔、庆的话,会受到报应。”低头喝下了杯中的血。崔杼对晏子说:“您更改您的话,那么我与您共享齐国;您不更改您的话,戟已经在您的脖子上,剑已经在您的胸口上,您好好考虑一下吧。”晏子说:“用兵刃劫持我,而使我丧失气节,不是勇武;用利益诱惑我,使我背叛君王,不是仁义。
崔先生,您难道没学过《诗》吗?《诗》云‘:茂密的葛藤,缠绕在树干上。诚恳的君子,祈求降福而不变。’现在我就能改变气节而祈求降福吗?弯曲的兵刃钩着我,直直的兵刃指着我,我也不会改口。”崔杼想杀了他,有人说:“不行。您因为您的国君无道而杀了国君,现在他的臣子是个有道之人,又接着杀了他,就不能够以此为教了。”崔杼于是放了他。晏子说:“如果大夫做出大不仁之事,而行小仁小义,怎么行呢?”快步走出门,接过绳子上了车。他的仆人想快跑,晏子碰了碰他的手说:“慢些走。快跑不一定活,慢走不一定死。鹿生长在野外,而命却系于厨房,我的命在他人手中呢。”抑制住马的速度,符合一定的节奏后才离开。《诗》云:“那个人,宁死也不改变。”说的就是晏子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