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持续下降,真的只是全赖房价吗?
前几天网上有个关于今年人口出生的数据被曝了出来,说是人口出生率在一些地方下降了有一成左右。
按照报道里提到的,贵阳,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份和地方来看,人口同比出生率全部出现了下降,下降的比例有低一些的11.8%,也有中等一些的16.8%,当然还有最高的21%,总之就是各种下降。
这已经是七普数据出现后,再一次有官方数据政策证实人口的下降还在持续。
其实这种下降的背后原因很简单,就两个原因,第一种不孩子遭罪,第二种不想自己遭罪。
先说说不想孩子遭罪的。
过去几十年中国坐稳了世界工厂的头把交椅,并借此融入了全球化经济体系中,顺利搭上了快速发展的顺风车,这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貌似不错。
但是世界工厂的背后,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无数双勤劳的不能再勤劳的双手支撑起来的,这些劳动力和双手把中国推入了快车道的同时,说实话享受到的红利真不算多。
为什么不多,这个后面会讲到。
而所谓的人口红利,指的是正值壮年的年轻人,这些人的劳动产出非常大,而负担却很小,比如身体好很少生病,这样不会增加医疗体系的压力,而体力好肯经常加班,又能最大程度贡献劳动产出。
这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经济走上快车道的同时,却发现自己貌似只是红利的本身,而享受不到太多红利的时候,问题就慢慢出现了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参与到经济建设中的一代人也确实通过自己的双手,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但是很快拦腰斩断生活品质的大BOSS就来了。
比如房子。
从商品房出现而福利分房停止的那天起,房价开始借助地价和信贷的推动走了长达20多年的大牛市,这一路的上涨,改变了两类人的生活。
第一类是脑子活手里有资金的,早在商品房刚出现的时候,就开始把手里的钱不断的投入到楼市,这波人投的时间早,且因为当时房价相对较低投资的资金也少。
总之就是把楼市发展的红利占全了。
随后就是伴随着楼市的上涨,这波进场早的人,开始坐享房地产红利的收益,不敢说改变阶层,但是彻底改变生活品质还是没问题的。
而第二类人就惨了,这类人进场的更晚,已经上涨的房价把这类人手里大部分的劳动剩余收割了个干净,而这部分人恰恰大多数就是曾经的那波人口红利。
生育率主要也是从这波晚进场楼市的人及其后代开始下降的。
明显的转折点就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全球逐渐演化成经济危机,中国的国策也从这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转变,从之前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开始更多的转型为靠内需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四万亿大投资应运而生,房地产彻底起飞。
而前面所说的,准备开始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人群,再次成为红利的本身,这回是为飙升的房价再做一次贡献。
在2008年这个转折点后进场的第二类人群开始承担涨势更快的房价,生育欲望降低逐渐加速,一个孩子成为了大多数的选择(当然还有部分政策原因),而当这些人的孩子也开始进入社会后,学生时代看到父母被房价压榨的痛苦和当下更加离谱的房价导致这些人的生育观念更为激进。
晚婚晚育都算是好的,丁克也不足为奇,至于二胎这事这群人是想也不想的。
用这群人的说法,二胎这事去找房东们吧。
而房东们这个群体,恰好就是那波进场较早以较低资金购入多套房产的第一类人群。
第一类人还是敢生的。
2
当第二类人及其后代被房价打压后,生育这事就很难提起来了。
用第二类人的后代的话说,当下的生活如果是一场游戏的话,这游戏的难度已经太高了,而且还在不断的拉高难度天花板,这种情况实在不想拉新人(孩子)入坑了。
服务区都拥挤的爆炸了,还继续拉人来玩,这不是坑人么?
更关键的是这服务器里还有一群已经一身毕业套装的玩家,这些玩家生的小玩家也是基本上出生就全套毕业装备了,人家打怪升级什么效率?你一身垃圾装备打怪什么效率?
可比性差的太远。
这里就不提那些开了外挂的人了,那些人属于天顶星人,基本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存在。
让第二类被房价打压过的人继续生孩子,说的不好听点,就是给那些一身毕业套装的人增加更多的游戏快感。
“我一身顶级毕业装备,总得有炫耀和打压的对象吧?”
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里已有的存量玩家还得继续玩下去,但是增量玩家却越来越少了,原因很简单,存量玩家不想增量玩家继续自己的辛苦。
这就是人口红利结束后的悲剧,人口红利说白了就像是当初资本家借给你的一笔无抵押超低息的贷款,当初用起来那是真的爽,各种经济突飞猛进,但是当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出现后,就是这笔贷款偿还的时候。
痛苦在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
3
再说说第二种不想自己遭罪的人群。
首先是生育成本,生育的本身就意味的未来不断需要增加的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资。
这是在未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趋势下必然的选择,粗放的放羊式养娃已经被社会淘汰了
而经过房子剥了这么一层后,还有能力继续给孩子加大投资的家庭正在减少。
一个月就那么多收入,排除房贷后,老人和家庭开销之外,实在是有心无力,而不继续加大教育投资的话,在当下和未来教育可预见继续内卷的情形下,读书改变命运这事,大概率也会开始慢慢失灵了。
不是说读书没用了,而是单纯的只在学校读书的效果开始减弱了。
教育的军备竞赛成为每个家长无上限投入的一项活动,不停的往孩子的教育里砸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
就像前阵子的双减,校外补习机构基本上被绞杀殆尽,结果居家型教师又出现了,一个月几万块的费用,搞的比之前补习班存在的时候还要夸张,。
一般家庭的给孩子的教育投资门槛被迫继续提高,想让孩子不掉队,那就想办法增加教育投资吧。
不是家长要卷,是整个环境推着家长必须卷。
有人说没必要卷,现在大趋势是给学生减负,孩子学好学校里的就可以。
这话听起来没错,政策也的确是这么引导的,但是请问高考分数线给你降低了吗?211和985是否屈尊开始接受更多生源了吗?
那些年轻人都想进的互联网大厂给你降低门槛了吗?退一步说,那些年轻人追逐的一般较好的工作岗位门槛降低了吗?
恐怕都没有。
在这种往下卷的过程中,作为准生育人群和已经为人父母的群体,相当一部分人生活质量的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钱全花到孩子身上了。
想避免自己生活品质不下降?想不让自己遭罪?那就少生娃或者不生娃吧。
躺平不就是成现在不少年轻人的座右铭了么。
4
现在不少还称得上年轻人的准生育人群,基本都成为了现实主义者,这群人里有能力通过自我努力让自己活的更轻松一点的,主要分为两个路线。
首先是考公务员,准备进入体制内,躲避外面丛林社会见血封喉的惨烈竞争。
其次是考雅思,准备跑路,去卷的相对较轻的西方去。
这两个群体的人,倒是可能把生育率提起来,但是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原因很简单,公务员人数有限,岗位就那么多,今年已经出现2000人抢一个岗位的新闻了,而考了雅思跑路的恐怕把娃都生在“邪恶堕落”的西方世界了,和咱们也没啥关系。
再往深层次说一点,为什么进体制内?为什么跑路?究其原因还是觉得蛋糕不好分了。
经济是做蛋糕,而参与做的人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是等到蛋糕做好后,这些曾经为蛋糕加面粉,找奶油的人,能否参与到分蛋糕呢?
我想应该是能分到的,但是绝大部分能分到的具体是什么就不好说了,于是时间长了这群所谓的人口红利开始琢磨了。
“做蛋糕都是我们,凭什么奶油我吃不到,奶油上的新鲜水果我吃不到,甚至完整的蛋糕都吃不到,就只有碎渣子是留给我的,就这我得和无数的人抢?抢的慢的碎渣子都没的吃?
基于这些考虑,现在的年轻人觉悟越来越高,不想跑路的,就在刚刚毕业已经抢着要为人民服务了,国考的人数年年都是在增加,这种现象倒也很正常,在崇拜丛林法则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地方,想避免和无数资历与你差不多的人竞争的话,当下最合适的途径就是进入体制内。
当然国考的这个过程,依然是需要激烈竞争的,没本事你一样过不去,不过一旦过了,基本也就和竞争这个词说拜拜了。
未来的你,可以以平庸姿态的在体质内干到退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稳稳勤勤恳恳的干到退休几乎是绝大部分考公人的心愿。
你真以为这些考公的,是为了往上爬?
笑话,只要脱离了外面那个竞争到白热化的丛林社会就阿弥陀佛了。
5
按照现在这个人口的发展趋势,为了解决生育下降的问题,政策上的动作是一定有的,比如接下来征收隐性单身税就是几乎不可避免的操作。
前阵子我在文章里提到的北京公租房政策向多孩家庭倾斜,优先给多孩家庭排位公租房的操作其实就是隐性单身税的一种。
当然这个力度还太小,未来的单身税升级空间还很大,比如有孩子的家庭减免一定的个税,多孩家庭在减免税费的前提下,增加育儿和孩子学前生活和教育类补贴,甚至在购房上做出一定的政策宽松和价格补贴也不是不可能。
补贴从哪来?当然是单身人群了。
政府的责任是转移和分配财富,并不会凭空产生财富,所以给这群有孩子和多孩子家庭加了福利补贴,那另外一群单身的人就得出血。
羊毛出在羊身上,只不过现在是单身的羊优先薅羊毛,然后拿去给准备生小羊的羊群做成地毯或者衣服来取暖。
算是慷他人之慨的一种变种行为吧。
6
有时候我在想,真的是全赖房地产拉低了生育率吗?
也许房地产的责任不小,不过接下来呢?房地产真的被稳定控制住后,是不是股市类的资本市场又该上场了?
房地产和股市其实本质上是一个跷跷板,人口红利这一代的人及其他们后代,积累财富几乎全部转换成了房产,那么往后呢?
或许,股市这类资本市场是留给新一代年轻人的礼物。
当然这个礼物的外表是有一层美丽的包装纸的,至于包装纸里面的内容是给未来年轻人的惊喜,还是一道更难解的方程式,那就只有等他们自己拆开,才能知道了。
猜你喜欢